相信你一定和知著君一样,昨天的微信朋友圈,突然就被一句莫名其妙的“主要是气质”给刷屏了。简直毫无防备!

随后,不止微信朋友圈被刷屏,在新浪微博上,#主要是气质#这个话题标签更是突破众多明星八卦的重围,一度登上微博热搜,屹立不倒。

虽然广大围观群众都纷纷表示, “并不懂这句话到底是个啥意思”,但一个个参与到晒照刷屏行动中的热情倒是没减少一分。

刷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!
于是,姿(mei)势(you)水(hao)平(kan)一(de)向(zi)高(pai)的本知著君发现:快速复制+滚雪球式爆发……
嘿!这不就是典型的病毒式传播嘛!

在现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中,病毒式传播现象并不鲜见,在传播内容方面也已经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样态。无论是最近的#主要是气质#、#社会主义梗#,还是之前的#优衣库试衣间事件#、#围住神经猫#,病毒式传播案例可谓是五花八门,让人摸不清门道。
但本知著君坚信,这些看似偶发的病毒式传播背后,一定存在着某种“传播定式”,存在着某些特定的影响因子,造就成功的病毒式传播。


1情绪共振
一种传播关系的达成,本质上是一次情感关系的实现,营造出一种强程度的情绪共鸣。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中,“情感”成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。

社交媒体分析工具BuzzSumo曾对10万篇“爆款文章”进行分析,调查它们究竟引发了人们的何种情绪。
结果显示,在这些被广为传播的文章中,排在引发情绪第一位的是吃惊(占25%),紧随其后的是搞笑(占17%),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开心(占15%)和愉悦(占14%)。这四种积极情绪已经占了总体的73%。引发愤怒情绪的爆款文章只占6%,而让人悲伤的仅仅有1%。
因此,能唤起人们积极情绪和正能量的内容,往往更容易让用户乐于分享,获得病毒式传播效果。

2可变异性
《自私的基因》一书曾提出“米姆(Meme,也被称作迷因、模因)”的概念,后被借鉴到病毒式传播的研究中:Meme作为一种流行的、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,是文化的基本单位,通过非遗传的方式,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病毒信息复制扩散的过程中,Meme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不断变异。
例如这回的#主要是气质#,最初是对歌手王心凌新专辑配图的调侃;随后这句话被一位网友复制、模仿过来,并加入了“不发自拍就发红包”这一元素,引起大规模转发;然后经过再次“反转”、“解构”、“恶搞”等种种变异,最终形成N级病毒式传播之势。

新媒体中内容的碎片化,使得同一主题下的病毒信息内容借助频繁更新和反复叙事,获得信息传播的累积效应,使得信息的影响力不断壮大。不同迷因相互融合、共同进化,到了最后,甚至可以变异出完全不同于最初的信息样态。
同时,这一过程,也是受众不断参与,自主创造内容的过程。网友的参与感与创造性,在病毒式传播的过程中迸发。

3拟和诉求
《纽约时报》曾调查2500位读者,分析他们转发文章的动机,得出以下结论:
● 分享:把有价值或娱乐性内容传递给他人。
●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:通过分享转发,“告知”他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。
● 维护关系:分享转发可跟他人保持联系。
● 自我实现:分享转发会给人一种“更多关注和参与世界”的感觉。
● 意见表达:通过分享转发他人文章,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关注的议题。
病毒式传播看似泛娱乐化时代中,乌合之众的非理性狂欢。但如果我们对现象进行深究就不难发现,每一次病毒式传播,其实也都在满足受众的某一项关键诉求。比如这次#主要看气质#,有网友就直言不讳:就是找个合理的理由发自拍呗!满足“展示自我形象”和“愉悦/娱乐”的诉求。

4社交推手
从#围住神经猫#到#主要是气质#,每一次病毒式传播的参与者,除了看热闹的自觉转发者(普通网友),起关键的节点性作用的,就是社交网络上的各种KOL。比如这次#主要看气质#,段子手@留几手、奇虎360公司董事长@周鸿祎、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@陈欧 等微博大V,都加入了刷屏活动。这无疑是对病毒式传播又添了把火。

曾经有这样一个微信小调查非常有趣:你本来不想点击阅读朋友圈里的某篇文章,但这篇文章被三个(及以上朋友)转发了。这时,你有了戳那篇文章的欲望。
这种场景类似于“信息瀑”效应,或可以称为“群体无意识”。简言之,信息瀑让人们倾向于根据周围人的做法进行决策。就如一个闭合的、彼此间连接紧密的圈子,其中的成员希望能在圈子里玩得尽兴,就往往会选择在行动上和圈子里人保持一致。